“在我们面前,这座高耸的门楼就是墨冲楼,‘墨’在土家语中是天的意思,‘冲’则是连接的意思,所以墨冲楼是一座吸天地之灵气而建成的土家麒麟阁……”3月10日,在恩施土司城景区的墨冲楼前,来自湖北恩施学院的同学化身小导游,用普通话流畅解说墨冲楼的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在讲解过程中还邀请小组成员唱了一段恩施方言民歌《六口茶》。

当天上午,来自湖北恩施学院“语言能力训练”课程团队的教师姜红梅、杨淳予、杨倩、樊明轩,带领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20余名学生,在恩施土司城景区的吊脚楼前、九进堂廊下,展开了一堂“活”起来的语言课。

课前,教师根据AI普通话语音测评系统对学生进行诊断分层,并把学生进行混合分组,每组包含A/B/C三层学生,A层挑战文化解说与多模态创作,B层强化标准语音输出,C层同学则聚焦方言纠音与基础表达,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真实场景中找到成长路径。A层担任“教学小导师”指导C层纠音,B层通过“情境示范”强化语用能力,形成“领学互助、协作共进”的学习氛围。

“语言能力训练”课程团队负责人姜红梅介绍,传统的“语言能力训练”重“音准”轻“文化”,过度聚焦发音准确性,如声母、韵母、声调的标准化,而忽视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多维属性,学生常陷入“课堂标准音,生活方言化”的割裂困境。通过此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实现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课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自己的普通话更流利了,对地方文化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据悉,“语言能力训练”已建成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并且完成省教育厅百校联百县“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研究”项目结项。此次实践课是湖北恩施学院教学创新的缩影,“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教学改革,计划将非遗工坊、博物馆等更多文化场域转化为实践课堂,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该校文化与传媒学院执行院长张伶俐说。
编辑/李奕菲
审核/贾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