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雇主调研】聚焦教育行业,多维探索用人单位需求

发布日期:2025-03-27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对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当下,为精准把握教育行业发展趋势,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师范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樊明轩带队开展调研,通过此次对基层教育部门、民办学校、教培机构的多维度、全方位调研,调研团队深入了解了教育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通过访谈用人单位负责人、毕业生代表,深入剖析教育行业用人需求,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精准对接社会需求提供实践依据。

教育部门——夯实基础能力,紧跟政策导向

调研团队首先来到恩施州及周边基层教育部门及县中学。在与相关负责人的交流中,了解到教育部门对教师的要求正日益提高。对青年教师的发展问题聚焦于“文化素养”与“数字化能力”。如今的师范类学生,扎实的文化素养与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基础,这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更影响着学生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是教师树立良好形象、传递知识与价值观的关键。“师范生不仅要讲好课,更要成为学生的榜样。文化底蕴直接影响教师的言行气质,也关系着课堂的感染力。”教育部门负责人在访谈中强调。在县中学,调研团队与学校领导、一线教师进行了座谈。一位资深教师表示:“新教师入职后,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教学内容,还有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新课标对教学方式提出更高要求,我们希望院校能够加强学生对新型教学模式的学习和实践,比如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这对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有帮助。”

对此,樊明轩副院长表示:“学院将强化通识教育模块,增设传统文化、跨学科素养课程,同时推进‘数字化教学实训平台’建设,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资源制作、数据分析等实用技能。”

民办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成职业发展“分水岭”

黄冈市冠乔高级中学是本次调研的重要一站。我校5个专业,12名学生在该校任教,在与该校负责人的交谈中,了解到民办学校在用人方面存在一些困境。调研组发现民办学校对教师的“成长潜力”尤为看重。“教学能力是门槛,但能否承担教研组长、年级主任等管理职责,决定教师的发展上限。”学校党支部陈书记坦言,“湖北恩施学院的学生非常游戏,目前已经有两名毕业生在校内担任相关行政工作。”分管教学工作的吴校长说,“教育工作的背后,是大量的备课、改作业和学情分析工作;而与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调研团队还与在冠乔高中任教的本校毕业生进行了交流。24届毕业生谭巍深有感触:“从备课到班级管理,从家校沟通到团队协作,母校的实践课让我提前适应了复合型角色。”

教学秘书李砾记录下这一需求:“未来我们将在教育类方向课程中,强化‘教育管理’相关课程教学,通过项目管理、沟通心理学等课程,帮助学生构建管理思维,并优化实践课教学内容,缩短职业适应期。”

教育机构——抗压与沟通是“隐形必修课”

武汉如水教育作为一家知名的教育培训机构,对人才有着独特的需求。在武汉如水教育机构的访谈中,“抗压能力”与“沟通艺术”被反复提及。“家长诉求多元、学生个性鲜明,教师既要高效输出知识,又要成为情绪疏导者。”如水教育负责招聘工作的乔主管直言,“许多新人因无法平衡教学与沟通而离职。”在与招聘专员交流时,对方提到:“我们非常看重应聘者的沟通交流能力。在教育机构,教师需要与不同类型的学生和家长打交道,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通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教师王静深受启发:“我们将把抗压训练纳入心理健康课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韧性。”

调研团队还与在如水教育工作的毕业生进行了访谈。“这里的工作节奏很快,压力也不小,” 一位毕业生感慨地说,“但正是这种环境,锻炼了我的抗压能力。在学校时,我们可能没有这么深刻的体会,现在才明白抗压能力对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另外,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方面,学校可以加强相关课程的设置,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教育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此次调研为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供了清晰路径:以文化素养筑牢根基,以学习能力应对变革,以管理思维拓展空间,以数字技术赋能教学,以心理韧性护航成长。副院长樊明轩总结道:“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事业,我们将把行业需求转化为课程改革的动力,培养有底蕴、有韧性、有创造力的新时代教育工作者!”

未来,文化与传媒学院将持续推进“校企共育”计划,邀请用人单位参与课程设计、实践评价,让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同频共振”,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编辑/李奕菲

审核/樊明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