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践行“让每一位学生获得职业成就和人生幸福”集团使命,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切实保障学生心理健康,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10月21日上午,通识学院心理教研室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开展以“赋能心理教师,点亮学生积极成长” 为主题的秋季学期专题教研活动;教研室全体心理教师齐聚一堂,围绕积极心理学理论内核及课堂实践路径展开深入研讨,为提升高校心理育人质量注入新动能。

活动由教研室负责人覃惠敏主持。系统讲解了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她指出积极心理学,实现了心理学从“疾病模型” 向 “优势视角” 的革命性转向,其核心在于研究人类的优势、幸福感与生命繁荣,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困境中的人走出低谷,更要助力普通人实现自我提升。结合PERMA幸福理论,她详细解读了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成就五大幸福要素。在理论融入课堂实践研讨环节,她依次为大家展示五大要素如何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并提出推荐采用 “三件好事” 记录、感恩日记等实证有效的练习,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品质,同时借鉴 “心流” 理论设计匹配学生能力的课堂任务,提升投入度;参会教师聚焦 “理论落地” 展开热烈交流;并同时对当下上课的痛点进行一一解剖。
“传统心理课多聚焦问题解决,而积极心理学让我们看到培育优势的重要性”, 黄老师分享道。“以后更加主动在积极心理学方面深耕实践,比如更多的引导内向学生发现‘观察力’优势,比强迫其社交更能提升自我效能感” ,孙老师分享道。活动最后,教研室主任总结强调,心理教师应从 “问题干预者” 转向 “成长赋能者”,引导学生在发现优势、构建关系、追寻意义中实现心理成长。
此次教研活动是继9月19日学工条线心理工作专题会议后,再一次对关于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培训的培训成果转化与衔接,切实搭建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打造有温度、有实效的心理课堂奠定了坚实基础。
编辑/李奕菲
审核/唐雅溱